这个高级古建营造师是很宝贝的人才,但是在考试层面,是不互通的。
-------------------------------------------------------
全国有3000多座城市,但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只有126座,榆林古城位列第54位,足见其价值之大。榆林全市有各类文物点13883处,其中有大量古建筑需要保护修缮,可是全市高级古建营造师却不足20位,胡财才就是他们其中一位。他自学成才,而且在榆林古建筑修缮保护领域成就颇丰。
胡财才,为了谋生而学习木匠手艺,因热爱古建筑之美,而痴迷探究古建技艺。经过十多年自学,熟练掌握了传统古建筑最为复杂的榫卯技术,并将古建“亭、台、楼、阁、廊、榭”中的木作、瓦石、雕刻、装饰、构件制作及营造技艺烂熟于心,由一名小木匠成为榆林古建行家。他先后被榆林市住建局聘为古城步行街改造工程技术监理,被陕西省招标办聘为古建评标专家。他参与完成了榆林古城多座牌楼,及关帝庙、青云山、无量殿、卧云山、凤凰阁等27处、34534平方米的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工作,为87家单位绘制过上百套古建修缮和仿古建筑设计图,被省人社厅评为“高级古建营造师”,成为榆林古建工程领域颇具权威的技术人才。
痴迷古建筑美
1980年,17岁的胡财才初中毕业。他父亲胡兴玉是七级木工,为了尊崇“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训,他要胡财才学习木匠手艺。老人每天上班带着儿子到工地,边工作边教,从此胡财才整天与锯、锛、刨、斧等各种木匠工具及各类木料为伍。1982年5月,胡财才顶替父亲进了榆林县建筑公司,成了学徒工。凭借跟父亲学到的木工手艺,无论是给平房上梁架、做门窗,还是做厂房梁柱模板他都能胜任,并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练的小木工。
1984年5月,他与工友马随义承接了古城万佛楼门窗的维修任务,第一次接触古建木活。当时,年轻气盛的他认为门窗维修很简单,可没想到第一天他就感受到了古代传统木工技艺的高深。因为仅修复一个门窗,其框内就有十几至几十个木棂条,每条上面还附脚线或花纹,以直条、交叉、斜方等千变万化地填充到框内,每一扇门窗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精美的工艺屏风。而加工一根木棂条,就有四个大平面、多条棱脚线,并要在上面开几个到十几个铰合切口,只要有一处误差,整根木棂条就会报废。对此他只能边学习边工作边提高。
胡财才说,那时在对万佛楼的3个月的维修工作中,不但学到了很多传统木工技艺,更让他感受到了古建技艺的博大精深。在万佛楼华丽的楼檐下,立柱之间成排极富装饰效果的格扇门、窗,加之精美艳丽的绘画,使整个古建浑然一体变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这些都让他陶醉和痴迷。
探求古建营造
回到工地后的胡财才,一直对古建筑严谨的结构、精美绝伦的雕刻、栩栩如生的绘画念念不忘。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想方设法地把古建结构、雕刻、绘画描画下来,观赏揣摩,可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他,所临摹绘画比例神形不准,这让他常常觉得十分恼火和无奈。 1985年初,胡财才不顾家人反对,用3个月的工资买回一台海鸥照相机,并主动上门给照相馆维修桌椅,偷着学会了冲胶卷、洗印相技术。他还自己制作印相箱和洗相用的盆盘,并搬进家里的菜窑,把菜窑变成了他的暗室。虽然每月挣的32元钱工资,只能照三四卷胶卷,洗印三四十张相片,但他仍坚持收集古建资料。
1985年11月中旬,胡财才利用施工冬闲时间,揣上积攒的160元钱,搭便车跑到北京,在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连拍带记转了整整一天。为了收集更多更好的古建资料,7天,他把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古建筑都看了个遍。在之后的两年里,胡财才看了9处中国十大古建筑,累计拍摄回古建资料照片370多张。在工作之余,他除了揣摩古建筑工艺技术,还经常登门向榆林最有名的木匠大师朱元娃求教,并长年订阅《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反复阅读《古建营造则例》《中国古建修缮技术》等十多部古建书籍。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他掌握了一定古建理论技术,但还缺乏古建营造的实践经验。
1986年夏天,胡财才决定按1∶15的比例仿制榆林经典古建筑星明楼,以掌握古建营造技艺和营造流程。从此,每到工作之余,他就一次次地跑到星明楼,拿着本子、尺子,带着照相机,楼上楼下反复测量每一根梁柱、每个斗拱,绘制、拍摄下其建筑结构形式及榫卯连接方式。星明楼有3万多个构件,12万多组数据,测量工作十分繁杂。如一个“分心菊花踩”构件,就有50多个数据,有些构件深藏于建筑之中,根本看不到,也量不着,这些数据就得用他所掌握的古建结构知识进行推算。通过测量和对几万个构件逐一制作拼装,他彻底掌握了星明楼的整体结构、构件制作、榫卯工艺、营造流程和建筑力学平衡原理等古建营造知识。
据胡财才同事张栓云介绍,胡财才当时制作星明楼模型用了整整5年的业余时间。他每天一下班不是跑星明楼,就是在家加工模型构件,最后所有模型构件都做到精准,所有构件严丝合缝,制成的星明楼模型惟妙惟肖。
此后他又投资上万元,通过查找资料,寻找众多熟悉古城凯歌楼、鼓楼的老人,了解两楼的外观和建筑构造,他要让曾被拆毁的两座楼通过1∶15的模型再现其雄姿。2002年,两座古楼的模型制好,在星元图书楼举办了榆林古城星明楼、凯歌楼、鼓楼、牌楼模型展,参观的市民赞不绝口。2004年,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张宝庆,在参观胡财才古建筑模型展时,得知榆林将要恢复的凯歌楼、鼓楼就是依据这些模型放大制图建造的,对胡财才更是十分敬佩,给他题字“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塞外名城”。
传承古建技艺
胡财才通过对星明楼模型的制作,结合古建理论学习,掌握了古建筑结构、木作工艺和营造流程,最终在 他对榆林“亭、台、楼、阁、廊、榭”的建筑中得以应用。1991年5月,26岁的胡财才设计建筑的第一个牌楼在榆林东沙无量殿开工。这是一座四柱三牌楼,楼高9.5米、宽8.2米,从图纸到梁柱的取材、斗拱制作、飞檐的放样,他都亲自参与。到了秋天施工进入飞檐翘角阶段,已是82岁高龄的木匠大师朱元娃被胡财才请到施工现场亲自指导。当朱元娃老人看到加工好的斗拱飞檐构件,有序搭建,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逐层纵横交错,天衣无缝地叠加,很快牌楼的一个斗拱飞檐顺利镶嵌完成,老人赞扬胡财才后生可畏。
胡财才能建造仿古建筑的名声传开了。1996年,榆林古城钟楼因年久失修,楼顶亭部分倒塌,三楼5个架梁腐朽断裂,急需抢救性修缮。他到现场查看测量后,用所掌握的古建知识制定了在保护原外部文物建筑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内部腾梁换柱法修复方案,方案很快得到文物和建设部门的通过。施工中经他精确计算,将负重数吨的5个腐朽和断裂架梁顺利更换完成,并对顶亭进行修缮。从此他的古建筑保护修缮能力和仿古建筑技艺得到业内人士和文物部门的认可。
2003年初,榆林古城步行街进行恢复传统建筑风貌改造建设工程开工。为了确保古建修缮,仿古建筑质量和再现古建风格,榆林市住建局聘请当时只有工民建中级职称的胡财才担任古城步行街改造工程的技术监理。2005年4月,古城步行街恢复建设,当凯旋楼、鼓楼、文昌阁相继都建到楼顶转角飞檐翘角阶段时,身为工程技术监理的胡财才时建议施工单位,将楼顶转角飞檐翘角必须按榆林地方风格建设,得到施工方认可,他在构件放样时给予施工方技术指导。最后三座楼建成和原楼一致的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的飞檐翘角。
2007年,胡财才全权负责榆林东山关帝庙的古建修缮项目,其中崇宁殿为全市面积最大的前棚后脊的明代古殿,殿龄比星明楼长30年,实行全殿落架修缮。他带领施工团队,让上万个建筑构件,件件加工制作得和原件一样精准,并破解了“分心菊花踩”组件加工工艺和镶嵌技术。修缮后的关帝庙是修旧如旧,并全部达到古建工艺要求。2013年7月1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到关帝庙考察,评价其古建修缮为精品工程。
2013年,榆林东沙生态公园内要建设大型仿古建筑凤凰阁,胡财才被任命为该项目的执行经理。他带领技术团队,制作了450多套仿古塑胶模具,最大的有3米,最小的只有0.12米,浇筑件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到2014年11月,占地面积15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45平方米、41.9米高的“明四暗九”仿明清塔式建筑顺利建成,成为榆林市周边地市楼体最高、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仿古建筑。
现在古城步行街上帝庙巷、李学士巷、普济寺巷、人民西路、长城北路内等9处牌楼,卧云山5座仿古大殿的新建,青云山35座古建筑的修缮,整个东山关帝庙所有殿宇的维修都出自胡财才之手,2012年全省第一次评审古建营造类职称,胡财才顺利通过笔试、答辩,结合他在古建领域的技术成果,被省人社部评为“高级古建营造师”(当时全市只有4位),成为榆林最年轻的、没有经古建专业培训的古建筑技术领域高级人才。
|